
看著BLOG開站至今累積人氣已破萬人,我知道每天總有1~20個顧客天天報到,即便沒有留言但其實我是知道的。承蒙你們照顧與關心,爺爺喪禮已於昨日(09.04)結束,儀式期間也讓我看了很多關於一些「人」的種種鄙俗與失禮,知道爺爺他是有靈的,因頭七該天曾託夢給家母說關於「大厝」(註)都是水的奇幻夢境。因環島關係未能見到爺爺最後一面的我很是自責與愧疚,所以在環島完當天(08.27)直奔靈前大哭不止,但接下來幾日的禮儀程序不見再哭過,因淚水已乾情緒不再波濤洶湧,從爺爺曾應允要說年輕時的經歷給我聽說是等他身體稍好要講卻食言而使我慟心之際,儀式一天天舉行,我已回歸平靜,淚不再流,轉而祝福爺爺一路好走。








靈堂掛滿來自各地的敬輓,有鄉市縣長、立委、議員、服務處代表、公司代表、協會、宮池…,綿延整堂前兩側,花籃更排滿整個暫放場地,爺爺收到四處而來的悼念,我們子子孫孫分別在據裡畫押為證。







這天家祭是從早上7:00正式開始,從孩子媳婦女兒→孫子→‥‥伯叔→甥…,直到與爺爺同輩的長輩們按血緣關係遠近一一祭拜完畢,因家族龐大與子孫們在外交際廣闊,等加、公祭完已是兩個多小時後,祭拜結束拔取花籃鮮花,一路上家族成員步行送至村外驅車將木柩送往火化場。遵照道教儀式,回來後將帶孝的麻衣與毛巾種種焚化之。跨過代表驅除穢物意味結束的火,一盆洗手腳的淨水;吃塊糕並領取象徵剃髮用的紅包,終結喪禮。結束後,大夥就在庭前餐敘等候午間12:30撿骨灰入塔。







爺爺生前就是做事想很遠並不愛麻煩後世的一位老者,應該說是一位擁有智慧的長輩,人生經驗眾多歷練,據家父說爺爺年輕時就搞過像期貨的東西是村裡第一位想出「稻子會」的人,爺爺年輕時總在外作買賣,不論是雞屎、稻子、青菜菸草批發…種種,只因環境貧窮又要養一大群孩子,所以很多事都得去做只為三餐、只為孩子們。
寫這篇文章用意除紀錄過程外,更重要的是宣揚孝順的重要性,這一兩禮拜期間看到某些大人們的醜態,孝順不是靠張嘴而已,生前不盡孝死後哭的淒厲有啥屁用(恕我用詞),爺爺病時某些大人們去探望過幾次?捫心自問,或許你們探望次數都還比筆者少,說是要忙著賺錢,又問到底多賺了多少?有心無心一目了然。斤斤計較於錢,甚至連申辦死亡證明書費用那麼丁點錢也掛嘴邊直強調說嘴,豈不笑話!甚至誇張的竟有跪拜之際卻在一旁不肅靜,真是讓人看了對這位長輩頓時失去斤兩而感嘆,該長輩更深深在我心中留下不入格的印象。
一場喪禮讓我看到大人們嘴裡蓮花,心地卻是膚淺的可以,感謝爺爺讓我上了一課,雖然您欠我的「故事」還沒說完,但不怪你,只是身為孫子的我沒福分再聽到,但生前講述的人生哲理與經歷足以讓我人生的腳程往前跨上一大步,雖我期盼著你能活到我結婚的時候來參加我的婚禮並為身為孫子的婚禮祝福,多希望你能坐在紅毯另一端看著我完成終身大事,無奈,期盼終究是期盼,沒有遺憾只願爺爺好走,在天之一方,享樂不再為病痛所苦。
您永遠是我的爺爺。
---
註:
「大厝」:台語詞,於此意指靈柩。爺爺凍於冰櫃中,因禮儀業者不敢解凍太多,造成爺爺身體僅約退冰1/3左右而已,闔上棺木前身為孫子再多看一眼發現他眼睛以及臉部皮膚都呈現水珠。可見淹水程度之狀。
--
爺爺骨灰塔編號102598,身為孫子我拿了37元「手尾錢」。手尾錢:已故親人於屍體手心放置一包錢,等喪禮儀式做完分送給各親友象徵庇祐子孫、後輩賺大錢,擁有好事業。
4 則留言:
所以世人孝順要及時,是要用心去做,而不是掛在嘴巴說說而已!
雖不迷信,但是我相信夢的事,
往生者通常會將想要表達的事藉由夢境讓家人知道!
但似乎也是會託較信任,
生前讓他感到安慰與放心的親人。
據說頭七當晚,四伯父就睡在靈堂邊想說爺爺會不會也來說些什麼,但該天四伯父睡的鼾聲雷動連貓狗都不敢接近,即使生前四伯父也是對爺爺相當之照顧,所以托夢之說,未必都會有。
孝,不是用嘴說,身體力行,即使不說,蒼天都看的到。「蒼天」:眾生啊!
多謝莉阿姨的關心。
我阿公走時也發生過類似情況
因為一開始各子女為了後續事宜還互相爭吵
結果明明已放在冰櫃幾天的遺體
額頭居然長出了一個大血皰
而且一天比一天大
最後是在幾個兒女的勸說跟不斷誦經下
才消散下去......
To yoga喵:
雖然我對誦經沒有太多感覺,
但我相信心誠則靈,
若阿公有靈有感悟的話,看到後輩為了這些事情爭論不止相信也不忍心更不樂見。
至於念經個人私以為被某些人給搞到讓小弟些許不敢領略,因為某些人總認為念經、吃齋就能幹麻幹麻的,能消業障、除因果,…以為清高,說實在我不能苟同,敢說90%唸經人不知道經文說的是什麼,更不知道經典裡面教誨世人什麼道理,只是一味的唸字面,有何意義?
我就這番訴戒家母,念經不是唸字面,能知曉經文中深奧哲理並改變自己對事物的觀感才是重點,因使家母從此不再多念經XD...
說白點,我個人觀感是念經是唸給人聽的,是種表徵,真正念經者是要唸給自己聽的,唸到髓裡;唸到讓自我生活態度的轉變,有了這番作為才來與人分享並傳播,如此才不失經文與前人留下的高深哲理之意義。
以上淺見,與您分享~
胡小小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