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徹底思考市場的道德極限,會使我們更清楚了解:生活在這個每樣東西都待價而沽的社會中,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什麼。———邁可.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
近日閱讀一本探討「金錢與正義的攻防」的書,作者是世界知名學者也是作家「邁可.桑德爾」,第一本著作《正義》探討不經意也閃躲不掉的日常邏輯問題,當問題扯上「道德」`「正義」與資本主義霸凌的現下的我們的世界,問題便會從中激辯出許多許多道德哲學與經濟主義交織的火花。
分五個章節:第一章,「插隊」:「先到者先享受服務」的倫理,正逐漸被「付費者享受服務」的倫理所取代。在機場`主題樂園`高速公路和醫院,我們看到金錢及市場的勢力,愈來愈深入過去原本由非市場機制所規範的生活各層面。
第二章,「獎勵」:發放現金鼓勵女人絕育`學生唸書,出售污染或射殺黑犀牛的權力⋯⋯當我們開始買賣那些根本不應該拿來出售的事物,將可能造成腐化,也就是降低層次,以較低`而非適當的衡量模式來看待這些事物。
第三章,「市場如何排擠掉道德」:雖然你買不到友誼和學問,卻可以花錢雇人代為道歉或表達愛意,也可以透過鉅額捐款獲得大學入學許可。有經濟學家主張,將事物當成商品進行買賣,並不會改變它的特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單純。
第四章,「生與死的市場」:人壽保險包含兩件事:為了提供遺屬保障而分攤風險,以及冷酷的賭博。這兩件事向來矣彆扭的組合共存著。若是少了道德規範和法律的約束,賭博的那一面就有可能蓋過社會用途。
第五章,「命名權」:把企業商標烙印在事物上,改變了這些事物的意義。將愈來愈多的東西都市場化,意味著富人與一般人將隔離開來生活。這對民主而言並不是好事,更不會是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方式。
→本書咀嚼來蠻繞腦需要腦袋瓜子不停轉動思索文中一個個挑戰日常習以為常的例子,耐不性子的閱讀者或許會覺得這本書討論的層面很乏味,會說「自由經濟市場,一如諸葛亮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當所有事物都放縱使其市場化,不難想像將腐化我們原以為聖潔的道德,我們所有看到想到用到的任何所及之處。
載錄書中一段文字:
亞里斯多德教導,道德是需要我們藉由不斷練習加以培養的:「我們因為行義,而變得正義;因為力行節制,而變得節制;因為力行勇敢,而變得勇敢。」
盧梭也有類似的觀點。國家對人民要求愈多,人民就愈願意為國家奉獻。他說:「在組織良好的城市,每個人都會積極參與集會。」在一個腐敗的政府之下,沒有人願意去參與公共生活,「因為沒有人對公共的事務感興趣。」而且「都在忙著自家的事」。公民道德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耗盡的。實際上,盧梭說,不用的話就會失去它。「一旦公共服務不再成為公民的主要事務,人民寧可花錢了事而不是親身參與時,國家距離崩解之日就不遠了。」
→跟現在的我們相比照,有無覺得似曾相似的感覺!?當我們對於公共事務長期的冷淡與漠視,奴性地以為只要「願意當牛,不怕沒梨可拖。」的思維恐怕漸漸背上隱隱作痛的荊棘將日趨嚴重,直到連花錢消災都無法挽回的田地屆時恨晚,徒留不勝唏噓!
最後想再引用一段文字:
民主並不需要完全的平等,卻需要國民能分享一種共同的生活,重要的是背景和社會地位不同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相遇`相碰撞,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克服彼此的差異,容忍彼此的差異,才會在乎共同的利益。
因此,說到最後,市場的問題其實是關於「我們想要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我們想要一個一切都可待價而沽的社會嗎?抑或社會上還是有某些道德性與公民性的財貨,是市場不會尊崇,但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近日吵的沸沸揚揚的各式樣自肥福利,不也剛好切中這文字中言簡意賅的結論嗎?當人民分享一種共同生活的方式,並不會產生任何對立,對立之產生所有政策與相對剝奪感被仔細檢視時才知道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如果不用為物價通膨薪資倒退而擔心吃不起明天的滷肉飯,大家生活都過的愜意,壓根兒不會有人會去在乎這些拿人民納稅錢自肥的官人們到底有多肥,雖然這一切切有其歷史演變與背景但並不代表它就該成為冥頑不化的化石規定甚至是高官們自肥的藉口與擋箭牌,改革的確會有陣痛期,但我們期待的真正痛完之後的美好未來而不是假高潮喊爽的浮濫口號。
2012.10.23 錢買的到下一代的未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